>
3.9 机场克星“狂风”攻击机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如火如荼,但北约对抗华约战略思想已经从全面核战争的“大规模报复”逐渐转为以常规战争为主、核战争为辅的“灵活反应”,因此研制了一种能进行空中截击、对地进攻等常规作战任务的新式攻击机“狂风”。“狂风”是欧洲联合研究战机的典范和里程碑,具有鲜明的实战特色。
独树一帜
基于成本考虑和共同诉求,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于1969年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联合开发新机,具体要求包括:起降距离短、低空超音速突防能力强、机动性好、载弹量大、作战半径大、留空时间长、可全天候作战等。产品“狂风”于1978年8月成功试飞了原型机,1980年开始服役,1992年停产。
“狂风”对地攻击机严格完成了最初设定的研制目标,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高、低空速度分别可达2.1马赫、1.1马赫,可在500米距离内完成起降,作战半径约1400千米,最大载弹量约7.5吨,在夜间、浓雾等复杂作战条件下都能执行精确攻击任务,非常适于以多云阴天为主的欧洲北部地区,而且具备卓越的低空突防能力,可在60米以下低空持续飞行。
“狂风”可携带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核弹、制导炸弹和各种常规炸弹,其中最为称道的便是被誉为三大杀手锏的特色机载武器,包括反跑道炸弹、主动式“天空闪光”中距空空导弹、“阿拉姆”反辐射导弹。
反跑道炸弹是一种针对华约量身定做的“机场克星”。当时,华约的飞机数量是北约的2倍以上,而集中精力破坏机场则成为削弱这一优势的一种便捷途径。英国皇家空军主要使用jp233反跑道集束炸弹,通常每架“狂风”携带两箱,分先后两个舱,后舱装有30枚25.8千克重的反跑道炸弹,可在跑道上炸出1.5~2米的弹坑;后舱装有215颗2.5千克重的地雷,能探测周边的车辆和飞机,自动引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7页 / 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