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随机携带,飞机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检修,而且该机发动机可以使用各种燃油,甚至是车用柴油,这虽然大大损伤了发动机寿命,却使苏-25具有超强适应性。
原型机上阵
在苏-25的发展过程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它以原型机身份便开始参加战争。
那是1979年秋天,苏-25正在进行繁复的试飞,但其良好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军方认可。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听说后,极富创意地提出“在有一个地方可以提供真正的战场环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让这些飞机在伏尔加河上空无谓地飞来飞去?”这个“地方”就是即将爆发的阿富汗战争,第2架苏-25原型机和第1架苏-25预生产型被派往战场。只有2架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当时实在搞不出更多的苏-25了。
让原型机去打仗,在人类航空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事情。技术人员们紧锣密鼓地将测试设备拆除,换上实战用的武器。由试飞员、设计师、技术人员、地勤人员等组成的近200人大团队陪着2架飞机开赴前线,一向钻研图纸和零件的高端工程师也不得不配备了自卫手枪。
与平原地形不同,阿富汗的山地环境对近距离对地支援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山区,飞机结束一次对地攻击后不能径直调头飞返,而是得沿着山谷地形继续往前飞,同时山地不断造成的光反射变化不利于航向判断。因此,苏-25抵达阿富汗后便不停进行战场试飞,对着地上的一些大石头模拟射击和轰炸。
1980年4月下旬开始,苏-25真的披挂上阵,很快便得到了参战人员的认可。5月的一天,苏-25全机挂满了武器,向法拉赫地区一处坚固的山地要塞发起攻击。该要塞利用了复杂的山区地形,轻重火力点都由巨石和混凝土掩体保护,苏军数次空地攻击都没有进展。此前,其他飞机都不能在足够低的位置实施精确打击,地面引导人员甚至担心苏机炸弹落到自己头上,而苏-25的精准度已得到公认,因此,地面观察哨热心地提供了尽可能精确的参照物。随着苏-25隆隆的发动机响由远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5页 / 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