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近距离支援的主要机种。
在1991年空袭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86架av-8b成为美军最接近敌防线的攻击机,被布置在距离科威特海岸不足100千米的战舰上,一共出动了约3400架次、4300飞行小时,在多国部队突入伊拉克雷区等障碍地带时压制敌方炮兵,提供了出色掩护,出击成功率达到90%。
垂直起降的先天不足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有如此奇妙的性能,为什么美国、德国在当年鉴定时期就放弃了继续研制?为什么没有成为当代先进战机的主流?答案当然是改型战机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在已见的机型中,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功能的核心还是依靠发动机向下喷气来托举飞机。这种方式直接而野蛮,产生巨大升力需要耗费大量燃料,随之而来的高速高温热气流也对喷气管、机体、甚至地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还要牺牲很多其他性能。例如,“鹞”式就牺牲了速度和航程。在“鹞”式年代,新型战机都已经突破了两倍音速,而“鹞”式只有其一半。更为难以接受的是,“鹞”式的起飞总重受到了很大限制。短距起飞时,“鹞”式最大起飞重量为10.4吨,最大载弹量为3.6吨,作战半径不到420千米。而垂直起飞模式下,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最大载弹量仅为2.3吨,挂弹后作战半径仅有92千米,这个数字简直小得不可思议。
此外,起降本就是飞机驾驶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步,而“鹞”式具有多种起降模式,需要对喷气口进行相应调节,因此在实践中操作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便会坠毁,是一种著名的“索命”飞机。在英国皇家空军的105架“鹞”式中,就有24架因飞行员操作失误发生事故。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初引进的av-8a“鹞”式也多半因意外坠毁,发生了300多起非战争事故,45名飞行员丧生。一个“鹞”式中队刻薄地称其为“寡妇制造者”。后来,美军的改进型av-8b有了更高的安全性,但总体事故率仍高于美国同期其他军种攻击机或战斗机的事故率总和,配备和驾驶这种飞机对各方都是以一种挑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