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已经击中了两艘巨舰,海水顺着洞口滚滚而入。支援飞机的影子还没看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已经开始沉没了,仅损失了4架飞机的日军扬长而去,开创了战争史上首次仅凭飞机在茫茫海上找到并击沉战列舰的战例。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日军以难以想象的空战效率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驻菲律宾空军和英国远东舰队炸得一塌糊涂,由此开始了席卷东南亚的进攻步伐。
一式陆攻和日本零式等战机一样,具有装甲薄、易空中着火的缺陷,而且改进效率无法与美国相比,到了战争后期,越来越力不从心。1945年8月18日,河边虎四郎代表日本政府乘一式陆攻从本土飞往伊江岛,向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投降,全机涂成白色,并画有绿十字标志,这也是一式陆攻的最后一次飞行。
2.5 b-17“空中堡垒”:欧洲上空的战神
二战结束后,当有人问德军将领什么武器对德军威胁最大时,得到的最多回答便是东线的苏联t-34坦克和西线的美国b-17战略轰炸机。在慕尼黑审判中,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被问到什么时候预感到战争的失败时,他不假思索地表示,是看到庞大的b-17机群出现在德国上空的时候。b-17对德军、对二战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据统计,二战期间,b-17一共在欧洲战场共投掷了约64万吨弹药,超过所有美军轰炸机投弹量的40%。b-17“飞行堡垒”不仅成为二战期间最著名的轰炸机,而且还树立了轰炸机在诸多方面的新标杆,所开辟的战略轰炸思想对未来作战影响深远。
生于忧患
在一战结束后,军用飞机及相关技术纷纷转为民用,世界航空工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轰炸机却因缺少现实需求而进展缓慢。与此趋势不同的是,美国从未忽视过轰炸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时世界上热衷于轰炸机研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193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多发中型远程轰炸机的研制计划,要求时速达到322千米,最大载弹量超过1吨,航程超过3000千米,可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