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51的优异性能使其在战后仍继续服役,即使到了喷气式飞机时代,“野马”还活跃在部分战场上,在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等国的空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是生命力最为持久的活塞发动机战斗机。
1.11 me-262:坎坷的喷气式战斗机鼻祖
正是因为活跃在二战战场上的几乎都是活塞式飞机,人们经常认为喷气式飞机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产生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德国的me-262和英国的“流星”都是出现在二战战场上的喷气式战斗机,其中,me-262出现时间更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性喷气式战斗机,但它的诞生和发展充满了坎坷。
活塞式发动机与音障
当我们今天提起战斗机的时候,“超音速”、“喷气式”可能都是最常谈到的关键词,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二战期间的名机最高速度都是600千米/小时左右,与现在所经常听到的超音速(高于1126千米/小时)相距甚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障”。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发动机。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研制的飞机大多使用活塞式发动机,利用汽油、柴油等燃料产生的热力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用产生的压力驱动螺旋桨,但推进效率在飞行速度高时急剧下降,限制了飞机速度的提升,直到人们研发了喷气式发动机。喷气式飞机利用燃料产生的气流高速喷射产生动力,驱动飞机前进,大大提升了飞行速度,而这正是战斗机所梦寐以求的特质。此外,飞行速度接近声速时,机身、机翼、尾翼等部位会产生激波,使飞机阻力大幅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障”。因此,空气动力学家和飞机设计师们研制出薄机翼、窄翼展、翼身融合等先进的飞机外形,终于将声音抛在飞机之后。
生不逢时
德国的喷气式飞机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4页 / 共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