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过了不惑之年。数年牢狱,使他华发倍增,清俊面容不再,文人气息倒是未减。
谢骛清搬过来一个高背座椅,摆在召应恪面前。昔日两人初见,他为京城贵客,而他则是名誉四九城的才子,受军阀迫害,走上了仕途。
自此,两人皆是身份数变。
1933年是一个命运的分水岭,对他是,对召应恪亦是。
召应恪因在天津监狱释放抗日同盟军将领,而遭逮捕。其后剥夺一切职务,入狱数年。彼时,谢骛清返回南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遭遇了最艰难时期,万里长征去往延安。当他在国共再次合作后,接到去各地监狱营救□□的指示,于名单上看到召应恪的名字,确实意外,再看到被捕原因,心下了然。
他落座,平视眼前人:“先生执意回沦陷区,可知北平如今是什么境地?”
“召某在狱中看过报,”召应恪答,“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日夜难安,朝不保夕。”
谢骛清轻颔首。
邓元初来武汉前接到延安的指示,送召应恪等十数人深入已沦陷的华北。
其后的人生,只有召应恪自己清楚。
“继清出生,仰仗先生护佑,”他在召应恪临行前的十分钟,以清淡语气叙旧,“今夜,未未也在武汉。”
召应恪的眼睛里,盛了太多东西。何未未必清楚,面前这位谢少将军却是知音。
少时婚约,如前生之念,模糊到只余南洋一个少女背影。
召应恪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