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恒星的光芒会被遮挡一点,亮度下降一点点。
多来几次这样的记录,人们只要一对照发现被观测恒星的亮度变化有规律,自然就能推断出这颗行星的轨道周期,进而推断它的质量。
假如这颗行星有大气层,那么反射的光线中各频谱会因大气成分有所变化,如果对观测到的光线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就能知道它大气的大致成分。
这样,即使是100光年外的星系,人们也能通过星星的明暗得到很多信息,即使有偏差也能蒙对一些。
反过来,如果有观察者从遥远的距离上观测太阳系,得到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太阳系可不止有一颗行星,即使是最粗略的分析,观察着也能判断出太阳系至少同时存在巨行星和类地行星,要是多记录一些周期,慢慢归纳周期,建立数学模型,还能知道这里的巨行星不止一颗,类地行星也不止一颗。
假设这里的观察者也是碳基生物,正好体型与人类差不多,科技树也点的差不多,那么他们就会这样想:
有带大气的类地行星,那说明这里有居住潜力(大气层不仅仅用于呼吸,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抵挡宇宙射线,没有什么生物能直接在高能粒子洪水般的冲击中生存),体积重量适中;
再进一步观察,也许还能发现水存在的证据(假如他们需要水)。
存在可能的生存环境,第二就是资源了。
在星际尘埃聚集一团,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靠近,凝聚后爆发成为恒星后,很多轻重元素会被抛出,聚集形成围绕它运行的行星。
巨行星(气态行星)意味着相当丰富的元素储备,轻重占比肯定都不小,发展的基础也具备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