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坠落降轨,最后因为上下速度差撕裂缆绳。
再后来,人们意识到这对于材料要求过高,降低其标准:
不再让绳索最底端连接地面,而是连接一颗位于低轨道的卫星,另一端连接一颗高于同步轨道的卫星,使它们的质心也恰好处于同步轨道。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高轨卫星的信号发射功率,又能保持通讯强度,两颗卫星的信号通过连接的绳缆进行中转。
1972年,“绳系卫星”计划转变,有人建议其与航天飞机结合。
1974年,此方案演化为航天飞机垂下一根缆绳,在围绕地球飞行时切割地球磁感线,用于航天器供电的测试。
1992年,“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了第一次测试,绳缆在释放200米后卡住。
1996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第二次测试,绳缆释放了整整19.3公里,获得了几十伏的电压,然后断裂。
进入新世纪,随着碳纳米管材料的突破,太空电梯再次成为了热议话题,然而具体计算后结果还是让人大失所望。
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假如建设一根直径2cm的空心碳纳米管缆绳,每立方厘米仅1.7g,这样一根长长的缆绳也有7.6万吨重。
这就意味着要往同步轨道以上发射差不太多质量的配重,也就是约7.6万吨的空间站,根本不是人力能完成的。
这还仅仅是一根,按照理想模型太空电梯至少需要100根,那也就是760万吨,相当于70万立方米的铅块。
现代碳纳米管材料再次进步,也仅仅在每立方厘米1g左右徘徊,计算下来怎么都不可能实现太空电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