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了向最终的鞍套式系架法进化,直到五百年后的13世纪欧洲才追了上来。
会友公司之所以要采用挽畜前后多排行进的方式,主要是受限于壕沟的宽度,十五斤炮要在一丈来宽的壕沟中推进必须如此。
这种方式也会带来坏处,那就是整个行走系统的长度变得很长,转弯半径会比较大。好在z形壕的交通网络是比较规整的,只要设计好路线,就可以只在钝角处转弯。
但在眼下这处急弯,五排水牛拉车却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众人只得更换挽具,换回了传统的并排行走模式。
类似的幺蛾子在这一路上层出不穷,负责运炮的辅兵们苦不堪言,最终将这二十门炮运到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
短短七八里路,炮车走了整整一个白天还不止……
一直在等待炮车到来的林海早就派人去了解过情况了,所以没有对辅兵进行处罚,这件事只能怪他对陆上运输重炮的困难估计不足——早知如此,昨天就该起运了。
其实他应该想到的,明清战争中经常会出现等待红夷大炮到位的情况,有时甚至会等一两个月。
这件事过后,林海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道理:对于陆军野战炮来说,抛开重量谈性能那都是耍流氓,毕竟只有及时拉到战场上的炮才是好炮。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炮车也需要持续改进。林海知道18世纪欧洲的炮车也减了不少重量,但怎么减的他却不清楚,这只能依靠营造司的智慧了。
此时第二道平行壕已经挖好了一半,林海连忙下令让十五斤炮进入战壕,为此第一道平行壕的两端专门修了两道缓坡。
重炮下坡也是个麻烦事,需要十几人在后面用绳子拽住,慢慢地放下去……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