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深山,用血与火抢夺第一桶金。
在“知行学堂”接受过基础格物、算学、农技培训的青年,以及掌握造船、冶铁、烧瓷、织造等技艺的工匠,成为开拓队伍中的“技术骨干”。他们被高薪招募,负责在新据点建立简易工坊、传授技术、规划建设。朝廷暗中鼓励,甚至提供小额“技助贷”。
面对这汹涌澎湃的民间拓殖浪潮,易华伟在推动的同时,也布下了严密的控制之网:
理藩院,新设于紫禁城东侧的庞大机构,直属皇帝。它不仅是管理亲藩的衙门,更是监控所有海外拓殖活动的神经中枢。
其下设四大部门:
舆图司:不断更新、校正《万国堪舆图》,收集分析各方传回的地理信息。
考功司:审核“拓殖凭引”,记录各拓殖点进展,核定功赏。
抚夷司:处理与拓殖地土著的“交涉”(怀柔或镇压),协调资源分配。
监军司(实为西厂掌控):向各亲王藩国、大型拓殖团派遣“观察使”(实为密探),监视动向,密报不轨。
北洋、南洋水师的任务,增加了为亲王藩国提供“有限度”支援(需藩国支付费用),以及巡航重要航道,稽查未持“凭引”的私掠船,确保拓殖活动大致处于朝廷规划的框架内。
宣化部紧随拓殖步伐。哪里有千人以上的明人据点,哪里就会出现“大明社学”和穿着儒袍的教习,《昭武圣谕》和汉语的诵读声,成为新土地上最鲜明的帝国印记。
大明帝国犹如一艘巨轮,以皇室亲王为艏像、万民欲望为风帆、铁血律法与舆图利刃为舵轮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决绝姿态,冲破了东亚大陆的千年海岸线,驶向波涛汹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深蓝时代。
易华伟站在奉天殿的玉阶上,仿佛能听到万里之外,楚王的舰队劈开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