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儿岛城的硝烟尚未散尽,郑芝龙已踏入了岛津家久曾经的居所。
他并未落座于那张象征藩主权威的榻榻米,而是径直走到悬挂的九州全图前。手指重重按在代表萨摩的疆域上,声音冷硬如铁:
“此地,即我大明踏平九州的基石。传令,整军,固点,备粮。”
鹿儿岛城成为了明军新的中枢。郑芝龙下令,对这座藩主居城进行彻底的军事化改造。
三百名工匠带着俘虏日夜赶工,在鹿儿岛湾沿岸险要处增筑十二座石砌炮台。每座炮台配备三门千斤佛郎机炮,射界覆盖主要航道。
原有的水军船坞被扩建,十艘缴获的萨摩关船被拆解,木料用于加固明军福船的水线护甲。李魁的水师不再仅仅封锁,而是以鹿儿岛港为母港,形成一支拥有二十四艘主力战船(福船、苍山船)和四十余艘快哨船的常备舰队,巡航范围北抵大隅海峡,南控吐噶喇群岛,彻底断绝九州西南海域的交通。
从鹿儿岛城向北、向东,沿着通往肥后藩(熊本)、大隅藩的主要道路,郑芝龙命令在五处关键隘口修筑永久性棱堡。每堡驻军五百,配备火枪兵两百,弩手一百,骑兵五十,辅兵一百五十。
棱堡设计呈星形,外墙厚达一丈,外挖深壕,引水灌入。堡内设火药库、粮仓、水井,可独立坚守一月。这些堡垒如同楔入萨摩藩与新征服区之间的铁钉,既是前进基地,也是防御节点,更是控制交通线的锁钥。
鹿儿岛城本身被改造成一座巨大的兵营和军械库。城墙加厚,增设炮位三十处,储备火药十万斤,铅弹无数。城内划分区域:军营区、匠作营区、仓储区、军管衙门区。原岛津家武士的宅邸被征用,改造成军官住所和情报中枢。郑芝龙甚至在城下挖掘了数条通往城外关键据点的地道,以备不测。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郑芝龙执行得更为彻底。
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