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更早的:太祖高皇帝年间,关中米价高达八千钱每石!
\n
食邑千户的彻侯,得租税七千石,愣是能卖出五千六百万的天价!
\n
从开国初,最高的五千六百万钱,到现如今,刘荣一朝的二十一万钱——随着粮价价格的下降,彻侯勋贵们的收入,就这么在不知不觉间,缩水了99%以上。
\n
——五千六百万钱,百分之一都还有个五十六万呢!
\n
这个历史大势,功侯们显然无法掌控。
\n
但在刘荣平抑粮价,顺带官营粮米之前,粮价小范围的波动,却还在这些功侯们‘可以操作’的范畴之内。
\n
多的不说,原本五十五钱每石的价格,稍稍‘调整’到六十钱左右,对这些功侯而言,甚至都不是需要开口的事儿——负责粮价的官员,自己就能把马匹拍上。
\n
若是贪婪点,功侯们就联合起来,稍微动动手指头,控制一下粮食市场的供应,每石七十钱左右的价格,也不是不能遐想。
\n
虽然这么做,可能招致天子的不满,但只要别太过火,便也出不了太大的问题。
\n
这也就是说,功侯们在封国租税收入普遍恒定在‘每户食邑每年贡献租税七石粮食’的前提下,是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操控粮价,来提高自己的封国租税实际收益的。
\n
换而言之:当年,刘荣主持平抑粮价事宜,顺带着为官营粮米开了头,并不只是得罪了养了粮商、投资了粮食市场的一小撮功侯贵戚;
\n
而是触碰了每一个功侯勋贵,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
\n
至于功侯们为什么没有群起而攻之,而只是有一小撮代表人物站出来,和刘荣唱对台戏,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