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毕竟捞偏门,是有风险的。
\n
唯有封国租税,才能给功侯贵戚,带来无风险的稳定收入。
\n
就好比后世的铁饭碗——哪怕副业收入再高,铁饭碗都是绝不能丢掉的。
\n
哪怕铁饭碗的收入,连副业的税费都覆盖不了,那也是铁饭碗。
\n
是底气,是保障,更是退路。
\n
出于这么一个在华夏历史上源远流长,且受到普遍认同的共识,功侯们在对待各项收入时,也依旧会非常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封国租税。
\n
哪怕很少,也是半点马虎不得。
\n
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极度看重封国租税,或者说是严重依赖租税过活的彻侯家族,对粮食价格非常敏感,且有严重的粮价朝公倾向。
\n
在这些人看来,捞偏门,一来是有风险,二来,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捞得到——既要胆大心细,还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手腕。
\n
但封国租税产出的粮食,却只需要这些贵族们小小动用一下人脉,小小转动一下聪明的小脑袋,就能通过操控粮价,而轻松卖出更高,甚至是数以倍计的价钱。
\n
好比现如今,粮价基本被刘荣焊死在了每石三十钱以下,食邑一千户的彻侯,岁得租税不过七千石,折价才二十一万钱;
\n
但在刘荣尚未平抑粮价、尚未官营粮米的短短八年前,同样的千户食邑,同样的七千石租税,却能以每石六十钱左右的价格,卖到四十万钱以上!
\n
更早的太宗皇帝早年,关中粮价普遍在百钱上下,这七千石粮食就是七十万钱。
\n
孝惠皇帝、吕太后年间,粮价在二百到三百钱之间震荡,这七千石粮食的价值,便在一百四十万到两百一十万钱之间浮动。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