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活动,可绝非只是沽名钓誉而已。只要自己有时间,他几乎都亲力亲为参与到实际执行的层面。
如此辛苦,也让他收获丰盈。像公私单位收藏的良渚古玉,他就几乎都上手过。虽然,没找到一件让他又產生「重拾旧物」感觉的良渚古玉,但却让他的心里面踏实了不少,因为他都亲手测试过了,没有遗憾,没有悬念,尽力了。
而且,他也从释译古简、帛书或其他专家的文献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太湖周遭、苏杭地区,自太古良渚时期到春秋战国、汉唐的一些传说或歷史纪载。
有一天,徐承恩在苏州参加一个活动,顺道拜访了「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发现委员会收藏了很多春秋时代的玉器,造型设计瑰丽,雕琢打磨精緻,纹饰浮凸多样,工艺超卓。与同时代中国其他地方的出土玉器相比,应属佼佼者。如此精美玉器,春秋时代恐怕只有大型诸侯国才配拥有。
但是,奇怪的是这些玉器的玉质,跟其他地方出土的春秋时代玉器不大一样。其他地方春秋时代玉器大多用的是和闐玉,而此处却有很多玉器的玉质反而像是良渚古玉的角闪石玉质,黄黄绿绿、间杂深色的斑点、部分呈失透状。
一问之下才知道,委员会所收藏的这批春秋时代玉器,是一九八六年四月在太湖边一个叫做「严山」的小土石山东面坡发现的。这些玉器埋在一个约3平米的土坑中,坑底也不过半米深。可见当时埋藏这批价值不斐的玉器,是多么匆促。
是甚么人在春秋时代能拥有这批製作极其精美的玉器?却必须这么草率地埋藏它们?
委员会的专家提到「越绝书-请糴内传」有这么一段非常着名的记载:「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五湖。太宰嚭率徒谓之曰。谢战者五父。越王不忍,而欲许之。范蠡曰:『君王图之廊庙,失之中野,可乎?谋之七年,须臾弃之。王勿许,吴易兼也。』越王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