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的气势给镇住了。
“那个,据蒋建设自已说,轧钢厂一共搞过两次改制。这两次他都参与了,全部都是他主导的。第一次是在1998年,他们六个人合伙,入股轧钢厂,占了百分之五十六的股份。第二次是在1999年,再次变更了轧钢厂的股权结构,蒋建设一个人就占到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其他人一起持有的股份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二,国有股份变成百分之二十八。”
“轧钢厂就彻底的私有化了。”
“轧钢厂就彻底的私有化了。”
“江南市长,当时钢铁产业的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那时侯也是国企改制的高峰期……”
“一方面,因为对全球钢铁行业发展的错误判断,我们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发展模式,导致第一次出现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
“另一个方面,国企的效率确实是很低,历史包袱重。很多工厂因为要养活太多的干部职工和退休人员,不敢搞技术改革,生怕把职工的饭碗搞丢了。”
“问题是,咱们不改,人家在改啊。”
“采取了新式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工厂,无论在产能、质量还是效率方面,都不是老式工厂能比的。”
“不改就是死!”
“亏损越来越大,负担不了。”
“所以那个时侯,全国都在搞国企改革,全国各地,都是下岗大潮……咱们省里的某钢铁厂,一次性下岗十万人!”
“轧钢厂当时也是这么一个情况,盲目上产能,盲目引进大量设备。结果迎头撞上了钢铁去产能,贷款买进来的那些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一下子就砸手里了。”
“市里边当时也是没办法,为了挽救轧钢厂,就开始搞股份制合作和改造。蒋建设他们,当时确实也出了一笔钱,大概有两个亿吧。”
“当然,这么点钱,要说能买轧钢厂百分之五十六的股份,那就是扯淡,谁都知道这中间有猫腻。但当时轧钢厂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与其彻底亏死,破产倒闭,还不如卖给蒋建设他们,至少还能把厂子维持住,工人们也还有个上班拿工资的地方。”
“第二次改制,其实就是他们几个私人股东内部在斗了。”
“蒋建设当时背靠着某某呢,所以最后是他赢了,从六个人合股变成他一家独大,他在拉拢两个小股东,就有控股权了……”
这个所谓的某某,卫江南自然也是知道的,就是当年那个著名窝案里边的当事人之一,担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