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其实严格说来,这些年武后所制定的许多制度都是非常正确以及得民心的,对此,陆瑾也没有一盘否认全部改变,而是择其正确而用之,如此一来,也为李旦当政确立了一个很好的基矗
另外对于山东所发生的九王之乱,陆瑾采取了安抚为主的政策,在严令清平道行军大总管丘神勣,以及中军大总管麴崇裕就地驻扎,不得轻举妄动以外,也要求李氏诸王返回各自的领地,并解除匡复军武装。
对此,以李贞为首的李氏诸王们暗呼侥幸。
在经历了上次的战败之后,李氏诸王已经明白已方根本没有击败朝廷镇压大军的可能,若非陆瑾悍然发动兵变,说不定失败就在眼前了。
于是乎,李氏诸王们自然是乐见其成,唯有李贞在心内暗叹自己确实没有成为天子的运气,天子之路就此断送。
另外,朝廷也下诏让被武后软禁在皇宫的庐陵王李显回朝。
对于李显,李旦多多少少有些尴尬,甚至他还找来了陆瑾,表明想要退位给李显的打算。
陆瑾不知李旦之意乃是真心还是试探,但目前朝局已经稳定,若是再徒增波澜,实在于大唐江山不利。
故而陆瑾在斟酌了一番利害之后,恳请李旦不要禅让皇位,至于庐陵王,当一个安乐王爷就可以了。
李旦推辞了几次,终究是同意了陆瑾的意见。
同时,他将具有摄政太后个人特色的年号“垂拱”改为了“圣历”,垂拱二年变为了圣历元年,历史终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诸事忙妥,陆瑾想到了与上官婉儿之间的约定,特意选在了翰林院等候上官婉儿的到来。
初冬的太阳有气无力的挂在当空,撒下的阳光并没有驱散彻骨的寒冷,不过陆瑾依然毫不在意,矗立在昔日两人撰书的那间庭院,等待着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