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重视“策论”,听起来这是个不错的制度。
既然科举考察的是做官的,那写政论文章也是本职工作吧?
但是这也同样的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
首先还是公平性的问题。策论对寒门士子不公平。
重视策论,从官员选拔角度上讲自然是好的。
但是策论不是空发议论,是需要引经据典的分析的。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能够通读四书五经是十分不容易了,想要研究写策论,他们就没有这个条件。
就算是印刷技术发展,降低了书籍的价格,那些先秦散文和史书,也不是普通寒门子弟能够买得起的。
甚至买得起,寒门家子弟也不可能全心全意的读书,哪里比得上有专门塾师辅导,从小就脱产学习的世家子弟?
这就和后世推行素质教育,最后有利的都是城市富人阶层一样的,越是学得多学得杂,有钱有闲的世家子弟更容易出头。
寒门子弟连教材都买不到,连策论讨论的问题都搞不懂,自然没办法和这些世家子弟竞争。
宋代那些进士家族,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下出现的。
除此以外,全社会过于重视策论还会导致政治观点的进一步撕裂,北宋新党旧党之争如此激烈,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比,还是老朱那一套比较好。
四书是必修课,五经选修一门,考核内容就在官方教材上,绝对不会超纲。
八股作文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