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特别是崇文阁的制度下,让基层文官多了一种“同学”的纽带,他们很自然的形成利益集团。
文官需要政绩,需要稳定,和需要军功,追求扩张的武将天然不对付。
文武之争的苗头就这样出现了。
虽然在苏泽军中,其实文武的界限并不清晰,比如王思政当年就是崇文阁的讲习,后来一直都是做文官,但是在玉璧之战中立功,如今就被视作了武将。
其实准确的说不是武将,开国的这些武将日后都是要封侯的,他们应该算是勋贵。
文官和勋贵的分野,不在于你有没有读书,而在于你的晋升方式。
勋贵是靠着军功才能晋升的,他们形成的军功集团,目的就是挣更多的军功。
文官则是另外一个体系,他们是依靠上司的考核和政绩晋升的。
王函使这种太原王氏子弟,只要走进了军功体系,自然就会维护武人的利益。
这和他自己的出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同样,一个武将如果退役转为文官,那他的屁股也会放在文官这边。
——
屁股决定脑袋,文武之争,如果在关中这边只是刚冒出一点苗头,在尔朱荣控制的地区,已经达到了比较相当激烈的程度。
尔朱荣的情况和董卓的情况差不多。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和董卓一样,希望用武力恫吓那些世族,又给留在洛阳的世族子弟升官,征辟他们出仕。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