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爆弹之一。
记者林嘉琪、谢银仲/专题报导
湿冷的冬末清晨,记者与台南社区大学、绿色阵线及地球公民协会等环保团体在阿里山九十四到九十五公里处,爬进公路边不易被发现的小道,一群人在柳杉林间穿梭前进,一路得踩稳覆盖泥泞的湿滑树根和石头。续行二十分鐘、爬升近一百公尺高的陡坡后,大片林木骤然消失,取代的是绵延整片山林河谷的山葵田。这片近五公顷的山葵田间,还躺着一块巨大檜木尸体,田边被丢弃着使用过的剧毒除草剂「巴拉刈」。
施肥洒药林木打枝水保受创
山葵(哇沙米)被环保团体形容是造成阿里山崩塌的主因之一。
台南社大理事长黄焕彰指出,阿里山国有林班地遍佈浅根作物山葵田,山葵农为了引进阳光种山葵,得将林木「打枝」,也就是大幅修剪林木枝叶,如同把「森林打洞」,结果是林木死亡,水保受创。黄焕彰指着一片山葵田,从上坡处一路延伸到河谷的柳杉林木都被伐除,本该蓊鬱的森林,现在已是抬头可望苍穹。
黄焕彰并担心,消灭病虫害所用的农药,恐怕会污染阿里山溪、浊水溪及曾文水库上游。台南社大环境行动小组研究员吴仁邦指出:「阿里山地区栽种山葵过程,从早期的施用鸡粪做为肥料,到目前限制使用有机肥料,势必导致曾文水库集水区水质恶化。」
种植在中海拔的山葵是浅根作物,山葵田土质疏松。黄焕彰表示,山葵田的排水渗透率只有一般林木的三分之一。而原本较能「抓地」的柳杉,遭打枝后的成长率只剩二分之一,全成了崩塌酿灾的高风险区。
但清晨的台十八线阿里山公路两旁,不时停有小货车在路边,静待要载运农作,而当我们深入这片号称阿里山最大范围、至少五公顷的大片山葵田现场,正好就有山葵农正在採收种了一年半的山葵。讽刺的是,田边柳杉树干上正贴着「山葵田收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