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这些师生,只是普通家庭,连庶族也称不上,但他们的品性依然高洁,散发辉光。
明朝。
一位叫陆深的松江府藏书家,站在自己的藏书楼外。
在他面前的这几栋小楼里,有着七万多卷的藏书,还有一些珍贵的孤本,可能连皇室都没有。
这曾经让他引以为傲。
但是,现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陆深对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家道:“传出消息去,我陆氏的藏书楼,可对外开放,只要有人引荐,就可前来此地抄书并且带走。”
后世的师生们努力保全书籍,以及危难之际创造一切机会读书的场景震撼到了他。
将这些书藏在这里,只是自己记得的时候偶尔翻一翻,又有什么意思呢?
遇上乱世,一把火就能将它们烧个精光,相关的知识和智慧的微光从此就消失在世间,再也寻不到踪迹。
多么的可悲可叹……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这可以说是华夏大学史上的一个拐点。】
【它的背景,其实是背后的理念之争。】
【在调整之前,国内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与风格,还有很多有着教会背景。那个时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讲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们不按照学科来分学院,比如牛津大学的著名的三一学院,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