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年之后,刘崇就抑郁而终,时年
', ' ')('\n
六十一岁。
这之后北汉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对后周的主动作战能力,他只能靠着契丹的扶持和援助自保有余,但是却没有能力主动进攻了。
他在位的时间算是北汉四任皇帝里面最长的,但是在这一段时期北汉的情况概括一下其实就两个字“困兽”,河东就是像是一只在笼子里的猛兽,不能主动进攻,但是防御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一点从柴荣围攻太原最终失败就能看出来,北汉的强大有时候并不是它本身的强大,而是因为他的靠山强大,他依靠契丹的援助自保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是进入了河东地界,这就要面对北汉的契丹的夹击,后周强大,但是也撑不住。到后面的宋朝基本上也是这么个情况。
刘承钧这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在河东的治理上比刘崇要高明一点,他对于百姓还是比较仁慈的,而且礼贤下士,收为己用,刘崇在位的时候,贪官污吏的情况十分严重,因为当时河东赋税不足,而且还要给契丹上供,他本上也养了不少的士兵,这样一来能够发给大臣的供奉就太少了,宰相给钱一百缗,一般的节度使大臣,也就是三四十缗,这样的工资对于这些大臣们来说实在是太少了,钱不够花,那么怎么办?只能找百姓要,当时刘崇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却不敢管,说实话他也管不了,也没有办法管。
所以河东的百姓的生活是十分的痛苦的,但是到了刘承钧时代稍微好了一点,刘承钧是全程关注了他的父亲的失败,他父亲从建国称帝到后来被柴荣打败郁郁而终,他都是见证者,他知道现在凭藉着河东的势力已经不能消灭后周了,想要消灭后周,需要从长计议,而此时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境安民,把内部稳定住。
因此他采取了休息养民的政策,其实这时候刘承钧对于后周作战并不是有信心的,而且他和柴荣之间没啥深仇大恨,就算是郭威杀了他的哥哥,但是这是他们家和郭威的事情,现在双方的政权都到了第二代,第一代的恩怨说实话,已经变得淡了,汉周之间的矛盾,现在主要就是北汉想要自保,后周想要完成兼并的矛盾。
刘承钧这才最终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反正打也打不过,很有可能刘承钧这时候想的就是好好的守住上一辈的基业,然后把这一份基业好好的传下去。
刘承钧时期是战争比较少的时期,也算是比较双方比较平静的时期,为此史书中用了一个“境内粗安”的评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