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谁,都能免费申请这些土地,可以免费种,原主人在本州的三年内原主人回来就还一半,五年内不会来,那就没有所有权了。
要是原主人在外地,五年内回来给三分之二,十年内回来给一半,十五年内回来给三分之一,要是十五年内还没有回来,那么就丧失了对于自己土地的所有权。
这一招极大的激发了当时百姓的种地热情,大大减少了荒地的存在,为国家税收贡献了不少的力量,毕竟要是都是荒地,那也收不到税。
再有一点就是柴荣固定了收税的时间,之前在没有固定之前,很乱,那些收税官,闲了就跑下来,随心所欲的收税。这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柴荣于是就规定,一年两次税,基本上沿用唐朝的两税法,夏税六月一日,秋税十一月一日。
这大体上就是后周的土地问题,总体上来说变动不大,但是百姓还是受益良多的。
再就是货币问题,这一点在上面讲柴荣灭佛的时候,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这里主要说一下背景之类的。
当时后周缺钱,很缺钱,当然这里的钱说的是铜钱,大家看电视剧要是看多了,还真以为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真的是真金白银,其实这是大大的误区,在当时真金白银虽然属于货币,但是却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一般用的还是铜钱。
所以封建社会对于铜钱的需求量十分高,而且那时候铜钱属于一般等价物,价值相对稳定,这里说的是相对稳定,也发生过不稳定的时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在铜钱里面加料,并不是真正的铜钱,价值大打折扣,这就是古时候的通货膨胀。
后周缺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这也很好分析,没铜钱,无非就是没有铜,另一个就是铜钱越来越少。
没有铜,这一个方面,很简单,那就是在中原铜矿很少,因为当时铜矿都在南方,北方较少,而五代的中原政权已经失去了对于南方的控制力,所以铜矿稀缺。他们也想铸钱,但是没铜怎么搞?
第二个方面,就是铜钱越来越少,正常情况下,铜钱是会磨损的,损失的铜钱数也比较大,但是这一部分会有一部分回炉重铸的补偿,所以算是正常损失,但是还有一个非正常损失,那就是百姓或者土财主们把铜钱熔铸掉,铸成铜器。
这里面和柴荣有矛盾的,而且当时占用铜料比较大的一个项目就是修铸佛像。
这才是柴荣灭佛的原因,铜都拿去修铸佛像了,国家的货币咋办,那时候的货币不像现在只要是有纸就行,那时候需要真铜实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