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而且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当时就是跟着柴荣混日子的,他就是柴荣的臣子,所以他的史书别的阶段先不说,就在柴荣这一段,基本上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他在这件事也很有发言权,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没有记载屠城的事情,只是说抢了一顿。
可能还会有人说,柴荣是赵匡胤的领导,司马光是赵匡胤后代的领导,当时要是柴荣屠城了,赵匡胤肯定也参与了,宋朝的史官肯定是不敢写啊。
薛居正更是跟着柴荣混的,他要是敢写柴荣,那真是不想混了。
但是薛居正写史书的时候,柴荣已经死了,而且在那个时候柴荣的名气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因为当时的执政者,赵匡胤兄弟俩,全部都否定柴荣,对于柴荣搞得一些东西,还有柴荣的人品搞全盘否定,大力抹黑柴荣。
因为柴荣在死了之后还是很有人气的,赵匡胤为了减小柴荣的影响,就想办法搞黑搞臭柴荣,所以要是柴荣真的下令屠城,就算是这些史官们不敢写,赵匡胤也要逼着他们写。
就算是这件事赵匡胤参与了也没事,笔杆子掌握在他手里,他想怎么写,那就怎么写,在一些细节上面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我觉得这并不难,但是史书上却根本没有记载。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当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研究,这也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我在这里不再多说。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柴荣真的搞了屠杀,但是对于柴荣来说影响也不大,他的功劳和成就,就在那里,不是几个污点就能搞掉的。
下面咱们继续说这一场战役。
柴荣大军到了长江,大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而在陆地上也就是长江的北岸,柴荣也下令全速前进,他们的目的就是直逼金陵城。
当时把军队驻扎在长江的不仅仅是柴荣,还有吴越军,这一支军队咱们之前一直没说,因为他在这个战争中起的作用实在是很有限,但是对于南唐来说,这却是一个威慑。
李璟或许还想着防备长江,所以在长江口不远布置了点兵力。这点兵力对于吴越军的一万多人那是有威胁的,但是对于柴荣来说,那根本没什么威胁。
但是柴荣很生气,他觉得都到这个时候了,李璟竟然还敢继续抵抗,这真是作死。所以他准备拿下这一支水军,好好让李璟清醒一下。
不久,柴荣派出两支军队,一直在陆地上,一直在水上,谁上的这一支将南唐水军网长江北面赶,然后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了周军在陆地上的队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