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不能为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尽忠。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当臣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也算是有他们的无奈,但是此时柴荣又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并不是为了批评他的这些臣子们,而是郑重的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当时风官僚集团没有信仰,良莠不齐,忠诚度不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他柴荣想要平定四海统一天下的伟大愿望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梦中泡影而已。
外治军事,可以挥师征战万里,内修政治就能安民富国,为统一大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经济支持,所以在政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僚集团就必须要被好好地整治一下,达到柴荣想要的那种情况。
柴荣对官僚集团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他不仅仅看到了官僚们的问题,也就是刚刚那些大臣们回答的哪些问题,还有他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问题,柴荣觉得要是皇帝不对这些部下和臣子进行纵容和袒护,那么这些臣子绝对不敢这么放肆造次,归根结底,要是想要好好地整治一下官场的风气,还是需要换地发挥带头作用的。
而为了改变官场风气,从新构造新的官僚集团,搞一个符合柴荣心意的官僚集体,所以他才决定在用人方面做出变革。
所以对于唐朝五代固有的科举取士制度还是一直都推行的,这一点不仅仅是柴荣,在五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一直战乱,但是科举考试却是还是一如既往的举行,中间暂停的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是很连贯的,和唐朝的差别就是规模小,录取的人数少。
而柴荣对于科举考试也是很重视的,举个例子,据说曾经有一次主考官报上来了十六个进士及第的名额(想一下宋朝的时候动辄上百数百的进士及第名额,十六个人实在是太少了。),让柴荣给勾勾画画点定进士和状元啥的,但是这个时候却冒出来了不少不同意见的声音,说的是这一次科举考试有人作弊,考试不公平。
当时都说科举考试这个好事,也是个好方法,但是很多人对于科举考试也是褒贬不一的,不喜欢科举的人,他们的理由就是科举考试容易作弊。
所以那时候历朝历代对于科举考试作弊这件事抓的还是很严的,而柴荣作为一个很厉害的皇帝,对于这一点也是抓得很紧的,他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把这十六个人的文章全部拿了过来又看了一下,然后综合考虑百官们的意见,结果最终这十六个人时留下了四个人,算是进士及第,剩下的十二个全部撤了回去,理由就是暂时不合格,希望继续努力,对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