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们谈秦宗权之乱,前三年基
', ' ')('\n
本上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扩大地盘,到了龙启三年(公元887年)整个中原基本上都处于秦宗权的控制,我们主要要说的就是秦宗权之乱的转折点——汴州战役。
这一场战役,是秦宗权之乱的转折点,此次战役之后,秦宗权很难再发起有效的大规模进攻,开始逐渐转攻为守,而以朱温为代表的官军则开始转守为攻,慢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且这一次的战役还是朱温政治生涯的一次转折,这也算是他人生的第二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同州投降唐朝)
当时秦宗权的兵力大约是朱温的十倍左右,但是一直被朱温打败,不论是偷袭也好,设伏也罢,总是被朱温搞的灰头土脸。这让秦宗权很生气,觉得朱温在中原太碍眼了,竟然敢挑衅他的权威,真是不知死活。
于是秦宗权决定集中兵力先把朱温干掉,然后在收拾中原其余的那些藩镇,不久调集十余万大军准备围困汴州。但是在秦宗权的大军还没有来之前,就被朱温知道了这个消息,虽然朱温能打,但是他可不认为自己这些人能够使秦宗权十几万大军的对手,而且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手中人马太少,不能酣畅淋漓的战斗,整天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于是就让朱珍去淄州一带招兵买马,本来说好的事初夏的时候回来,但是朱珍到了淄州招兵情况很火爆,来回仅仅两个月,而且中间还偷袭了一把青州。抢了一千匹战马和各式盔甲,然后一万余人回到了汴州。
此时秦宗权大军已经将汴州围了起来,秦贤驻扎在板桥镇,防守通往汴州的要道,张郅驻兵在汴州的北郊,卢瑭带人在万胜镇,这三个人每个人都有数万人马,一共建立三十六座营寨,联营二十余里,可谓是兵力强盛。
本来朱温被这么多人围着,只能固守一条路,不能也不敢主动出城决战,而秦宗权的这三个大将说实话对于朱温并不怎么重视,一方面不严防,一方面还不注重情报系统建设,就连朱珍带着一万多人回来了都不知道。
朱珍的归来,这让朱温很高兴,他最擅长的就是偷袭,现在有了朱珍这一支生力军更是如虎添翼,而且更关键的是秦宗权那边的人不知道有这么一支生力军的加入。所以朱温决定偷营。
这里我们要说一说战争中的偷袭、伏击等策略蕴含的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首先假设两支军队的战斗力是一样的,甲军队有一万人,乙军队有五千人。那么在双方大将的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五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