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修习佛法,并成为一代高僧。年迈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桥上独倚栏杆,细细品味着风云岁月,冷眼旁观着纷乱的天下,等待着唐朝叹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落日一般融入东去江水的尽头。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宁愿相信黄巢没有死在虎狼谷,而是逃了出去,出家为僧,成了一代禅师,赎尽他这一生的罪孽,进行自我救赎,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结局。
黄巢绝对可以称之为英雄豪杰,至于后面还有人说当时黄巢先是自刎,但是没断气,后来他的侄子林言就一刀割下了黄巢的头颅,然后投官去了。这个我觉得就带有演义的性质了。
以上观点罗列出来。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至于选择哪种观点,我觉得都无所谓,这已经是一个千年迷案,重要的不是黄巢到底死了没有,而是黄巢在这之前干过什么事情。
黄巢起义可以说在即将走到悬崖边上的大唐王朝后面,猛推了一把,毫无异议的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灭亡。
其实按照之前大唐王朝发展的趋势,估计还能很轻松的绵延十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虽然大唐王朝出了一些昏庸的皇帝和佞臣。但是只要是没有强大的外力。凭借着大唐近三百年来来已经形成的固有的统治秩序和社会规范,还是能够苟延残喘的。
而大唐末年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和藩镇也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当时中央虽然无力,但是地方的藩镇实力都差不多,而且周边的藩镇基本上都是面和心不合,既想着吞并其他人,但是又担心别人吞并自己,这样一来,藩镇实力不大,而且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尽管这个平衡并不是很稳固。
但是配合着大唐正统三百多年的统治秩序,如果没有外力的破坏,这还是能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但是就在这个节骨点上,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了,他们就是打破这个平衡的外力。
刚开始的时候,黄巢和王仙芝在江南一代劫掠,结果江南的军队率先得到了锻炼,对当地的藩镇进行了优胜劣汰的选择,有能力的藩镇占据数个州郡,而能力不足的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这样在和黄巢的交战中江南的藩镇壮大了。
藩镇壮大之后,而且朝廷微弱,这个时候,谁还愿意接受朝廷的领导,而且大唐的钱粮基本上都是依赖江南,现在江南藩镇强大,基本上没几个节度使还好好地给朝廷运送物资,这样一来,朝廷更加的贫穷,势力自然更加的衰弱。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和连锁反应,江南这样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