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12月底,孙健怂恿中村三郎代表曙光东芝晶圆公司,从东芝公司引进一条12英寸晶圆、90nm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但遭到日本半导体协会拒绝;曙光东芝晶圆公司花费15亿美元(包括从bsec采购40台250nm制程工艺的光刻机)从日本引进了一条12英寸晶圆、180nm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如今还处于设备安装阶段,9月下旬试生产。
国内有了二条12英寸晶圆、180nm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台积电、三星都只有一条。
京城半导体公司(bsec)研制成功的90nm制程工艺的光刻机虽然比gca和nikon晚了近三年的时间,比asml、canon、svg晚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美西方国家禁止出口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给国内,孙健多次遭遇「有米无锅」的局面。
1993年3月,孙健奉命接手工业部四十五所、中k院微电子研究中心和中k院沪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及其配套工厂,组建bsec,bsec生产的光刻机,制程工艺同gca和nikon相比,相差四代,落后20年都不止!
bsec同中k院、华清、燕大、哈工大、国科大、华中大学、沪海硅片制造厂、冰城光源材料厂、金城激光器制造厂、金城金属气体厂等97家科研院所和公司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单晶硅、光源材料、激光器材料和光刻气体等技术攻关项目。
半导体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要不是全球光刻机产业被193nm波长的世界性光学难题卡住了,gca和nikon早就研制65nm制程工艺,甚至40nm制程工艺的光刻机了。
一步先步步先,光刻机的制程工艺不是花钱就能迅速解决的技术难题。
孙健将bsec赶上gca和nikon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全球光刻机产业被
卡在193nm波长的世界性光学难题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