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何况刘备也不是刻意施恩,他是因为“目睹曹操暴行,想要每与曹相反”才这么干的,刘备的出发点是最正义仁德不过了。
所以,这事儿也就只能这么着了,别想着反抗了。
把这些道理都说透,刘关张和其他诸文臣都豁然开朗。
诸葛令君之智,果然非凡!这么弯弯绕绕的制度设计,诱因契机,都被他想到了。
而场内众人,尤以诸葛瑾最为震惊。
他之所以震惊,倒不是说他对二弟有多聪明思想准备不够。
恰恰相反,他是场内众人中,最深知二弟有多牛逼的人,他对二弟太了解了。
他之所以震惊,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知道后世任官的地域回避制度的人。
他也知道,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选官的办法越来越公平、透明,对于官员任职地域的回避,范围确实在逐渐限缩。只要能有效避免尾大不掉、地方利益输送,这种限缩本身也确实是好事。
比如刚才说的,“后世的地域回避,最终一直限缩到县级”,这一点,场内其他人都不可能知道,只有诸葛瑾这个穿越者是知道的。
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推演和见识,就推测出了这个趋势,跟后世一千八百年里“回避范围越来越小”的大发展方向,是吻合的。
回避不是目的,回避只是手段,回避本身是不方便的。
回避是为了防止人事任命上的利益输送,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只要有办法斩断利益输送,实现了背后的本质目的。那么回避这个不便的手段,是可以渐渐少用、小用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