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个因为无援而绝望的城池拿下。
另一方面,夏侯惇显然也猜到了诸葛瑾会这么干——确切地说,是夏侯惇身边的荀攸,猜到了诸葛瑾肯定要这么干。
所以荀攸才劝夏侯惇,注意保存有生力量,有序撤退、节节抵抗,千万别在第一线死守到底、千万别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夏侯惇一开始还不冷静,觉得这样太憋屈了。
而荀攸苦口婆心跟他分析:“前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今丞相要保住河北、朝廷要保住河北,最后一丝希望就是你手上的兵马。
冀州中部三郡完全无险可守,也无咽喉要道可断。那些城池守或不守,根本不影响诸葛瑾进兵,也断不到诸葛瑾粮道。三郡每一座城池都可以被诸葛瑾绕过去、然后围而不打。
我军在那里重兵死守,只会导致被包围后各个击破。若是我用兵时,只要进攻一方有绝对占优的兵力,就可以围着不打,不断深入敌境,分隔各县,最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郡守、县令因为不明形势虚实,动摇投降的。
我军还是确保把主力收缩回邺城周边这圈郡县,等诸葛瑾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我军再徐徐集结援军,或能有一线转机。”
荀攸这番话说得很丧气,比当年官渡之战的时候还丧气。但他也非常诚实,所以夏侯惇相信如果按照荀攸说的去做,肯定真能有一线转机。
虽然仅仅只是一线,那也比必输无疑好。
最终,夏侯惇就是听从了荀攸的劝,在守清河、巨鹿三郡时,尽量收缩着打,每座城池都是拖时间为主,避免有生力量被大规模成建制包围。
百姓能撤走也尽量后撤一些,以至于冀州中部三郡,很快又迎来了一波人口锐减。
曹军时间仓促,也不可能把大部分人迁走,可是稍微迁走当地两三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