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兵严阵以待,同时让弩手前出,放箭数轮,待敌接近后,便让弩手从长戟阵之间的甬道退到后排。
很快,至少上千张三年前刘备军自己都没有的新式单兵强弩,被拉到了第一线,然后上弦瞄准,引而不发。
这种新式强弩,诸葛瑾军中有,周瑜军中当然也有,只是此前周瑜守城时,都一直憋着没拿出来用罢了。
这种弩,说穿了也没什么稀罕的,大致就是相当于后世北宋的神臂弓,不过细节上肯定略有不同,也算是刘备军此前休战种田的那三年里,诸葛瑾的又一改良创举。
自从诸葛瑾掌握了刘备阵营的军备改良节奏后,单兵弓弩武器技术是有一直在提升的。以如今诸葛兄弟加持下的刘备阵营技术实力,造出神臂弓甚至比历史上神臂弓更强的单兵弩,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也谈不上多高的难度。
历史上北宋的神臂弓,号称射二百四十步,且五十步内洞穿铁甲,这种威力和射程,在汉唐的弩类兵器里也不是没人能做到。
只不过传统汉唐的弩兵要实现这样的威力和射程,射速便会慢得多,而且多是双人操作,甚至需要躺下上弦,双手双脚并用,也就是腰引弩。
历史上北宋的神臂弓,最大的优势是用单兵踏张弩的结构,就实现了近似汉唐腰引弩的射程和威力。
诸葛瑾虽然不是很懂北宋神臂弓究竟怎么造的,但他这些年来,通过对其功能要求的理解,反向揣摩,觉得无非就是优化一下上弦的机械结构,让上弦时需要的臂力或者说脚踏力降低,行程则可以长一些。
总而言之,诸葛瑾琢磨了一些省力结构,具体原理未必跟历史上北宋的神臂弓完全一样,但是却实现了等效甚至更强的战力——这里面,当然也有诸葛亮和黄月英的贡献。毕竟诸葛瑾不擅长动手,他只会空对空讲原理,启发身边的人。
最终,这种近似神臂弓的轻便单兵强弩,在建安十四年底的时候就研发试制成功了,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