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许多人都赞同,陈生沉默着,想到儿子那不肯弯腰的自尊,又觉得他不一定能办下这事情。然而,他还是答应,因为两个选项都没有成功的把握,难度差不多,不如全都试一试。
寄信已过一段时间,裘子颖到旅馆前台询问是否有她的来信,前台说他们暂时没有代收信件的服务,所以她又去邮局查一趟,在那里拿到了旧金山寄来的回信。回程中,她遇到了在路边豆腐坊发呆的陈生,由于她常常和阿加莎到泰丰龙做客,大家都开始熟悉起来。这段时间,陈生知道她是陈隽和珍珍的朋友后,便更加热情地招待。
豆腐坊是一个移动摊位,这会儿它正开在爵禄街靠近华都街(wardourstreet)的拐角位置。裘子颖拿着信走到豆腐坊,要了一碗豆腐花。以前上海弄堂卖的豆腐花洒虾米、紫菜、榨菜末和酱油,刚好这老板南北通吃,甜咸皆做,就盛了一份上海的嫩豆腐花给她。陈生面前的倒是甜口的,山水豆腐捞姜汁糖水,是经典的广式风味。这牛气哄哄的豆腐坊招牌写道,全中国的豆腐口味应有尽有,既吸引贪新鲜的洋人,又满足华人的思乡胃。她不得不佩服这老板的头脑和手艺,连辛辣的川湘口味都包揽在内。
陈生回过神,看向搭桌的女孩,还有她手中贴满邮票的信和咸口豆腐花,带了些长辈的慈意,眯着鱼尾纹笑眼:“细路,来吃豆腐花啊。”他总是把跟陈隽差不多年龄的人叫作细路,比如丁六和梁达士都被归在细路一类,而小了七岁的裘子颖更是。
裘子颖有些乖巧,应答:“突然想吃,”然后,她开始吃这碗豆腐花,“这老板很会做生意。”
陈生看她吃得那么香,同意道:“他懂得多。我以前没出过广东,是来到这里的唐人街才知道豆腐花有甜有咸,眼界大开。老板跟我说上海人甜咸都吃,看个人口味,但很多上海人都是你这样的吃法。我和阿隽比较喜欢吃甜口的,下次你也可以试试。”
裘子颖又舀一勺豆腐进嘴,回道:“我吃过几次甜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