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这也造成了胎湾地区单身男性的增长。这些无业单身男性自然成为了危害社会安定的隐患,闽南语称之为“罗汉脚”。
后来康熙、乾隆两朝中国人口的迅猛增长,大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因此放宽了禁令,导致大量的大陆居民涌入胎湾谋生。
闽粤这些地方的人终于可以自由前往胎湾发展了,在他们登陆宝岛后惊讶地发现这里不但人烟稀少,而且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亟待开发。
于是他们便回到家乡呼朋引伴,岛上的人口也迅速到达了二百多万人。
相较于胎湾人口的快速上涨,清政府在当地的统治体系建设却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再加上胎湾地处偏远,远离清政府的控制范围,所以当地的官府的公权力不大。
这让百姓们不得不依靠民间自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相较于大陆地区的农耕社会,清代的胎湾地区更像是一个移民文化区,因此人们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不强,大陆的地缘政治手段无法推行。
于是,当时的胎湾人便按照籍贯和血缘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许多眷村。
这些村落从诞生之日起便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这让胎湾岛上的械斗事件层出不穷。
清政府官员在最开始的时候还试图制止,但后来他们发现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语言、风俗的差异,和经济、地位等因素刺激所导致的,他们并没有能力完全杜绝,索性便放任不管了。
官员的不作为,让当时胎湾地区的民风变得十分剽悍。
这些眷村中的百姓们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纷纷通过结社的方式缔结联盟,像天地会这样广泛传播的组织在胎湾也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