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榆急道:“荀子勿要乱说,在下忠于主君,天地可鉴,他定下的政令,在下绝对不会更改半分!”
荀子看着汤榆,意有所指道:“那就放归赵人,不要让安平君失信于赵人,失信于天下人。”
汤榆额头都要冒汗了,荀子这老狐狸,怎么说着说着就将主君的信义和天下人扯上了?
荀子似是看出了汤榆的不以为意,他肃正了脸色,郑重道:“安平君留下这些俘虏,意在天下人。他如今是如何对待与秦国有死仇的赵军俘虏的,将来秦国就会如何对待天下百姓。天下百姓看到这些赵军俘虏在秦国的治理下是如何安居乐业的,他们就会向往秦国的王治,若有一天,秦国去攻打他们的国家,他们也不会惧怕秦国,就是因为有赵国的这些俘虏在前为例啊。”
“汤公,你以为安平君的眼睛,只看到了一个赵国吗?当明日六国归于秦的时候,他们要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做新秦人,安平君已经谋划好了,汤公以为老夫说的对不对?”
在这个秦赵交战之际,放归赵国的俘虏,不仅是对赵国的蔑视,更是在向天下百姓送出去一个信号,统领你们的王室虽然败给了秦国,但你们这些平民百姓并不会被杀死,相反,你们会得到优待,你们仍旧可以和自己的亲人一起过着比之前更安定的生活,你们是有看得见的光明的未来的。
汤榆就要被说服了。
荀子继续道:“老夫会与这些俘虏一起归赵,劝说赵王收兵,不要再与秦国攻战。”
汤榆心下突的一跳,道:“我秦国并不怕赵国的攻打,荀子还不是不要去赵国冒险了。”荀子可是主君看中的秦国文教领头,礼学大家,他要是跑去了赵国,汤榆没法跟主君交代。
荀子笑道:“既然是老夫主张将赵人放归,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