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荀子是被一个青年搀扶进来的,汤榆打眼一看,不由特别想翻一个白眼,以表示自己的无奈。那个扶着荀子以弟子自居的青年,赫然就是被他选出来做间去挑动赵军俘虏出逃的人。
青年见汤榆盯着他不放,便松开荀子的胳膊,对着汤榆深深一拜,道:“属下失职,请汤公责罚。”
汤榆不说话,他也不起身,就保持九十度大拜的姿势。
荀子道:“这孩子将昨晚发生的事说给老夫听,也是不忍心看到心已归秦的赵人们惨死,来向老夫问计的。他虽是好心,但毕竟违背了汤公的命令,所以老夫便带他来给汤公认错,请汤公按照秦律处罚他。”
汤榆叹道:“荀子言重了,您是秦国的上卿,对秦国的政事本就有知情权,他昨夜发生的事告诉您,也属应当。”
“不过,他既然在在下这里做事,不处罚他,在下无法服众,便行笞刑五吧,算是以儆效尤。”
笞刑五,就是脱光了上衣,用棍子抽打五下的意思。
这刑罚,说重也不重,说轻,因为行刑的是军中武士,所以,这五下笞打,也不算轻松。
果然只是起到以儆效尤,做给旁人看的,以表示汤榆这个郡丞有错必罚的态度,并不是真的处罚荀子的弟子。
汤榆请荀子上座,询问他现在要如何处置这些赵军俘虏。
荀子问道:“汤公以为,安平君当年为什么一定要从武安君手中留下这些俘虏?”
汤榆看着手里的茶杯,淡淡道:“自是因为主君仁慈。”
荀子摇头,道:“固然是因为安平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