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但朱襄反对。如果只是拿固定的钱办事,很可能让他们混日子,没有进取心。
两人聊到日落月升,烛火燃起,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这样重大的事,一两日聊不完。
子楚兴致勃勃启程,拉着朱襄回咸阳,找群臣和咸阳学宫的学者们一同商议此事。
现在咸阳学宫修习各种学问的学者众多,是时候分一分科目了。
按照学说分科目,容易让学生们“站队”,因思想隶属,而形成实质上的隶属关系;以学问不同来分学科,学生们学习的只是知识,跟随的还是不同思想派别的老师,不容易被老师的思想裹挟。
子楚身为秦王,也与历代秦王一样,很厌恶百家那种名义上是师生,实际上组织过于独立,脱离官府控制的学术团体。
墨家和农家的组织架构已经解体,就是他们能继续在秦国传播学问的代价。
儒家本来也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架构,不过因为荀子和遵孟子为师的鲁儒不对付,内部除了孟子、荀子的学说还有其他流派,已经打得很激烈,所以秦王暂时没有对儒家学子动手。
秦王子楚和历代秦王都支持荀子。因为荀子对儒家的改造,就是后世所谓儒家的糟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样改造下去,忠君思想融入儒家的骨血中,帝王就不用担心儒家反噬。
不过秦王也不会把宝都压在儒家身上。
巍巍大秦,所有思想无所不包。就像是将来的秦人中有六国人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