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人的极限都是逼出来的。朱襄才三十二岁,正是可以零零七的年纪。
他一边写信给子楚,让子楚赶紧把政儿放回来救命,一边全力压榨自己的极限。
朱襄如此拼命,他身边以广陵士人为主的新县官班子,都看得害怕了。
陈启不断劝说朱襄以身体为重,有些事可以缓缓。
朱襄一边喝着浓茶一边笑道:“我还好,很精神。晚处理一日,就有数十人饿死。我怎么睡得着?”
浮丘私下对陈启道:“若劝说有用,我等早就劝了。与其劝说,不如为朱襄公多分担些。”
陈启抹着眼泪点头。
朱襄公身为秦人,为了逃难来的楚人如此拼命。他们这些原本的楚国士人,怎么还睡得着?
在陈启等广陵城士人跟着熬夜时,也将此事告知流民中的士人。
楚王和南楚君都不在乎你们的命,只有长平君在乎。畜生都知道报恩,如果你们将来背叛长平君,连畜生都不如!
朱襄的名声终于在南楚国彻底打响,连不识字的农人都知道南边有个长平君。
若日子过不下去,就去寻长平君。
这时,长平君的仁名才真正被楚人接纳,而不是仅有消息灵通的上层士人知道朱襄公是谁。
当朱襄的名声打响的时候,楚人也才得知,能一年种两次的水稻,传闻能救荒的土豆和南瓜,都是朱襄公带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