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当他们拿出成果的时候会有人夸赞他们,但他们身边的人见到他们在田里打滚的模样,总会嫌弃地捂住鼻子。
这样一想,朱襄心中的苦涩又消失了。
在两千年后的人们尚且这样,所以他在这个时代被斥责为异类也十分正常,不需要委屈什么。
编撰农书并非朱襄一人的事。
许明虽离开了朱襄,在咸阳学宫任教授一职,还是有许多曾经的农家弟子跟随朱襄。
他们也像朱襄一样,一边实践一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朱襄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
他们有的人专职研究种子,有的人专职研究肥料,有的人专职研究养鱼,有的人专职研究如何培养更好的蚕宝宝……还有的人直接转行,从农学转到水利,或者投身农具开发去了。
朱襄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心得,为他们自费雕版印刷,赠送给识字的士人们。
现在农人都是不识字的,要让书籍传下去,只能靠这些士人。所以战国的士人很重要,也所以世间不重视那些愚昧的农人。
朱襄在广陵城也开了学院,想要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但与其他地方一样,能来读书的都是家境殷实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贵族或者家道中落的士人。朱襄即使出钱减免学费,但农人家中的学龄儿童都是劳动力,供不起一个脱产的人。
不知道十年、二十年……百年之后,能不能出一个真正的庶民读书人入朝为官。
朱襄思索了许久,着手在乡间帮助建立宗祠等村民自治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