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言材料讲解了起来:“霓虹国项目团队所列举的证据链从这里开始,河野山俊代表认为,霓虹国的丝织物出现于公元前一千年的绳纹时代。
材料中列举的证据,是当时的陶器碎片上所存在的布纹痕迹。
但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纹路的密度,只有每平方厘米6-12根不等。
说句不太客气的话,我认为这不应该叫布,而应该叫蚊帐。
在刚刚我所列举的材料中,同样处于公元前一千年的我国周朝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已经是有着提花纹理的精美丝织物了。
这其中的差距,不用我多讲,大家心中应该有所评判。
往后翻,接下来罗列的弥生时代物证,是在霓虹下关市绫罗木遗址出土的织物图片。
但照片中的织物根本就不是丝织品,而是苎麻布片,而且每平方厘米只有18根经纱,20根纬纱。
这种织造水平,和六百年前的绳纹时代相比,好像进步并不明显啊!
另外,根据《霓虹书纪》、《古事记》、《古语拾遗》这些霓虹国文献记载,弥生时代当时的服装大都采用楮布、棉粗布、麻布和藤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丝织物并没有形成规模。”
说到这里,李逸看了眼在台下面色铁青的霓虹国代表团众人,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弥生时代处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但在公元2世纪中期之前,霓虹国都是没有掌握丝织物技术的。
公元2世纪晚期,我国正处于西晋时期,当时的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就记载了我国和霓虹国的一次织物交换。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