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为民拎着装满信件的袋子到了办公室,然后再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其他早来的编辑们也大多正在审稿,所以编辑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林为民将其他投稿放到一边,他决定首先阅读林冬梅的这篇《救赎》。林为民左手拿着稿纸,右手拿着准备批阅的铅笔。由于现在还不是后世的无纸办公,因此编辑们对稿件的修改及审阅意见都是直接写在稿纸上。而为了尊重作者们的手稿,编辑们的批阅意见都是用铅笔书写,这样后期可以擦除。通常编辑们都是手拿红蓝两色铅笔,蓝色铅笔一般是写自己的看法,红色铅笔则是提出修改意见。
作为《钟山》的骨干编辑,林为民审稿的速度其实算是比较快的。一般只要半小时就能判断这篇小说是否具有刊发价值,但是林冬梅这篇《救赎》却让林为民深陷其中。他抛弃了自己身为编辑的中立立场,而是以一个读者的视角去阅读这篇小说。
“林冬梅同志的进步速度真的是太快了!”当林为民看完《救赎》后就忍不住说道。“小说的叙事手法越发成熟了,而且她的个人风格也跃然纸上。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可读性和批判性兼具,讽刺尖锐却不刻薄。虽然文章的背景故意写得隐晦,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在反思的同时更有自省,这可比那些反思文学要高出一个档次啊!”
“小林啊,你在那自言自语什么呢?”坐在林为民对面的一个老编辑笑眯眯地问道。
“看到一篇好小说有些情不自禁了。”林为民说道,“这还是她的第二篇小说,但是进步程度已经完全超乎我的想象了。估计等她再写几篇,我怕是连发表意见的资格都没有了。”
“小林啊,你不要太妄自菲薄了。”老编辑说道,“编辑不是老师,我们的职责不是指导作者,而是引导作者。这种引导不是强制的,更多是期待作者的作品能够符合时代的口味、符合我们杂志的定位。所以哪怕遇到再优秀的作品,我们也要勇于发挥编辑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