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想要过童生试,自己怕是要狠心下一番苦功夫了。
还好自己在现代有练过几年的书法,只是字形字体与原主相差甚远。得想个理由蒙混过老秀才和同窗才行。
这段时间先在家中多研读几遍书,多临摹些原主的字才行。等下月去学堂先听同学怎么念,自己跟着来吧。免得古今字音不通,漏了马脚。
第2章 2 、第二章
次月清晨,林嘉宝起了个大早,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拎上林老娘特意缝制出来的书袋,意气风发的往村里的学堂走去。
刚至门口,便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老秀才站在案前踱着步,拿着书领读,堂下的学生们跟着念。
学生们年纪不一,大的有如村头族老家的孙子,今年已二十有一,小的便如前面坐着的保甲家的侄孙般,才将将八岁稚龄。
陈朝的学堂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老秀才同时教导十来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
比如两三个读启蒙读物,像是《幼学琼林》、《三字经》等,还有几个年长些的在读四书五经,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同在老秀才的教导下,在一个学堂中一起高声诵读。
林家村与方面左右的村子比起来,只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全村除了几户富户,其余只能算是温饱罢了。
所以村里能来上学的不多,能念出来的就更少了。
像林嘉宝这般,父母殷切期盼能念出名堂出人头地的凤毛麟角,大多数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不做睁眼瞎,往后去镇上或者县城好讨生活。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