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现在只是这些农具的使用, 减轻了农人劳作的负担,但土地的产量还是个问题。
他认为土地的潜能, 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每亩土地, 应该要产出更多的粮食。
对此,李悝提出“尽地力”的主张。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竭尽每一分地力, 让每一亩地, 都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李悝:希望大家治田勤谨。
治田勤谨, 每亩土地将增产三斗。
不勤谨, 则减产三斗。
如果是方圆百里、可以垦田六百万亩的土地, 粮食总产的增减,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这幅度, 大约是十之二。
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区别了!
战国末期, 赵国。
荀子在看见水碓、筒车、曲辕犁的兴起过后, 同样也思考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他们现在, 已经拥有了非常厉害的农具,但是土地的产量,依然没上去。
荀子跟李悝是一样的想法。
如果大家都能好好种地,就能亩产数盆,一年收获两次。
他们多抱有一种“广种不如狭收”的想法。
盲目地多种,不如少种多收。“宁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