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它的问题,它不与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没有电磁效应。所有观测手段都会透过它,所有有电磁效应的物质都会穿过它,它对我们而言,看不见,摸不到,无影无踪。
在当时的汪海成看来,暗物质的概念实在过于“玄学”。暗物质的所有特征不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它存在的证据而确定的,而是因为如果我们不创造这么一个概念,宇宙就不符合我们的物理理论。
这个感觉是很有道理的,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所有证明它本体存在的尝试都没有结果。唯独中微子体现出了一丝暗物质的特征,但科学家在宇宙中所找到的中微子的量实在太少,无法解释谜题。
而现在,构造体的变化似乎暗示了另一种可能:一个依靠这个世界正常物质组成的构造体随着自己的发育发生了变化,不再和正常物质发生电磁效应,变成了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到、只有质量还在的幽灵物质——正如“暗物质”这个定义所需要的那样。
构造体的这个变化,是从“物质”变成了“暗物质”?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变成了幽灵一样的存在?
量子力学有一个著名的笑话,一个人如果撞墙次数够多,那么从概率上就存在一种可能:你的所有微观粒子都恰好穿过了墙的缝隙,因此你能穿墙而过。而那天镊子就是这样幽灵似的穿进了构造体。物质世界就这样和幽灵的世界交叠了起来,共存,却彼此不知。
同其他物理学家一样,汪海成和白泓羽都以为暗物质应该是由某种特殊的微观粒子构成,这种微观粒子和组成正常物质的微观粒子不同,比如中微子。但构造体的变化却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或许暗物质是普通物质的某种状态,是可以互换的。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可能。如果是这样,或许宇宙中提供巨大引力的“暗物质”并不是什么稀薄却物质量众多的微观粒子,也不是什么弥散在无垠太空的稀薄暗物质云。
或许我们看不见的那百分之九十五的暗物质也同样是恒星、行星。暗物质的群星遍布宇宙,唯独我们这个物质状态的世界看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