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者患者还会通过行为中传递的物质信息和精神频率,进一步诱导周围人的情况恶化。军队、工厂、工地是高危区,封闭管理的学校、战区医院、高校研究所、蜂巢式的大集团及跨国企业和中下层政府执行部门等等,患病率则紧随其后。
世界需要治愈心灵的良药。
然而越是如此,却并未有什么真正一劳永逸的解法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的一项调查曾回顾过往的百年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的哲学家都陆续死在第二次至第三次战争初期,然后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断崖式下滑,最后是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者。
战争中的确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却大多没有熬到战后。
几乎所有试图对世界找出解法的尝试,最终全都走向绝望。
没有切实的办法,那也得活下去吧。
于是,战前时代曾昙花一现的享乐主义[1]被当作一个暂时的解法。
只要能确保大多数人的快乐,那便是对社会有益的。
也的确收获了一定成效。
战后的社会各业开始了艰难的复苏,大量高新技术被解锁开放。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直作为宣传渠道的影视行业焕发出了特殊的作用。无论在快速传播、信息传播、情绪感染等方面,影视行业都比单独的文字、绘画、歌曲具有碾压性的优势。
要快乐,简单、轻松、易得、纯粹的快乐。
精神空洞症的飙升趋势刹住了车,在大批量死亡的阵痛过后,终于进入到缓慢震荡下滑的阶段。
然而,近年来,百废待兴的高速发展期逐步退去,世界重新稳定,伤痛还未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