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子?”
和其他大臣们密密麻麻的奏疏不同,闻棠奏疏格式整齐,条理清晰——还有思维导图。
科举制隋朝产生,唐朝发展,宋朝改革,早期的某些政策会有弊端,闻棠直接将这些pass掉了,但诸如武周时期的糊名法和誊录法,这种使阅卷官员无法辨认笔迹,减少舞弊可能的好方法倒是全都写上了。
闻棠回道:“正是。”
如今的选官制度还挺多的,当官的直接保举自己家族子弟为官(任子制),公卿大臣举荐自己的门生故吏,或者直接花钱买官。小众路线就是像东方朔一样直接给皇帝写信自荐,这招胜算非常渺茫,但事成之后官位却大。
不过主要方法还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征辟制就是像刘彻这个求贤诏一样,自上而下地选拔些有名望、有能力的茂才。
察举制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如果乡县中某人名声极好,在某方面特别突出,能力很强,经过地方长官考察,就会被推荐给中央,考试合格者即可授予官职,公孙弘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当官的。
察举的科目有很多种,例如举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明经秀才等。
为什么二十四孝里一些很炸裂的故事都发生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因为名声好听能被举荐为官,而这里面最容易达成的就是举孝廉,毕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嘛。
察举制时的孝: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严冬时节非要给老母亲搞春笋,然后达成成就——官至司空,或者洗钱成功。
科举制时的孝:给父母清洗个便器,为了更好照顾父母而辞官归乡。
按照这上面的说法,最大的孝子应该是曹昂和李密。
不过现在的举孝廉制度还没到后世那样畸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