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渴望议和。从袁崇焕的寧远之战算起,建奴在明军手上都不知道是第几次吃了。现在要打,倒不如说是面对大明的咄础逼人下的先下手为强的反击。
皇太极可能有过入主中原的野心,但现在大概率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其实外敌再强又能强到哪里去呢?说到底还是要怪大明不爭气。
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明的腐朽、明军的墮落,很多战根本就不会打,很多野心家根本就不会起兵。要是张居正、戚继光等人还活著,努尔哈赤也只是大明的龙虎將军而已,可能到死都一直勤勤恳恳地给大明上贡,逢年过节来京师献舞。
“这场仗打多久不是由我们决定的,皇太极要打多久,我们就奉陪到底,一直打到他们撤兵。”朱由检对看毕自严摇了摇头,说道。
毕自严微微嘆气,国好战必亡啊,从天启七年到如今的崇禎四年,战爭不断,加之天灾人祸,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他討厌战爭,他算不明白,这仗无论怎么打,无论输贏都是亏的。
此时,海州城仍未沦陷。当初大家都不看好海州可以保下来,偏偏它却最爭气。皇太极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战爭,却偏偏打成了一场烂仗。他们將战线全面铺开,从朝鲜汉江到辽河,再到三岔河、大凌河。
战爭从努尔哈赤式的闪击模式,变成了更为类似先秦时期的一种更为復古的形式,一场大战动輒耗费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將战场上的胜负转化为双方国力、国內民眾忍耐力的比拼。
大明几亿的人口,论国力当然是大明要更强的,只是大明的战线拉得太长了,需要顾虑的也太多,远比不得建奴在家门口打仗,以及不用顾及百姓死活的低人权优势。双方各有各的劣势,如今倒是形成了均势。
在抗住了建奴的第一轮进攻了以后,袁可立拒绝了朝廷增兵的好意。相比於打仗,其实他更懂经营,他能够从无到有拉出北方最强的水师,他能移接木在辽南立足,足见他运营能力的强悍。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