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速展示著他的ppt。
“根据我们的调研,1991年,美国的网际网路用户群体,还高度集中在象牙塔內部。
哈里按动遥控器,屏幕上跳出一张清晰的图表。
“用户群体非常清晰,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大学师生与研究人员。这是最大的群体,遍布全美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比如伯克利、斯坦安福、麻省理工的教授、学生和科研人员。”
“第二,特定行业的专业人土。主要是湾区这些科技公司的核心力量,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程式设计师。”
“第三,政府与研究机构人员。比如国家实验室、以及接受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员工,他们是apanet的最早使用者。”
“第四,极早期的商业用户。数量很少,但能量巨大。他们是efnet、psinet这些早期商业网络的参与者,是网际网路商业化的先锋。”
野原组长等一眾日本来的工程师听得无比认真,在本子上飞快地记著。
这和他们在日本的经验既相似又完全不同。
相似的是用户群体的精英属性,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一个群体背后,都隱隱浮动著资本和商业的味道。
哈里讲完,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了中山拓也,等待著他的决策。
中山拓也却没有立刻说话,他走到会议室中央那块巨大的白板前,拿起一支黑色的哈里笔。
“哈里,干得漂亮。”他先是讚许地点点头,然后笔尖落在白板上,写下了“aadeia”(学术界)这个词。
“思路和日本一样,我们先从最核心的用户群体切入。”他转头看向野原组长,“野原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