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痰瘀互结,深伏筋骨’。我们的治疗,并非简单地对抗‘骨化’这一表象,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能力,激发其固有的修复潜能。”
陈阳避开了具体的药方和针刺穴位,但清晰地解释了“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原则,甚至巧妙地引用了之前那次“排病反应”作为例子,说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看似“恶化”实为“好转”的积极信号。
“医学的进步,在于不断探索和坦诚交流。我们欢迎国内外同行的监督与指正,也愿意将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思路与大家分享,共同推动传统医学在现代疑难病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陈阳的发,不卑不亢,既有专业深度,又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赢得了台下不少国内记者赞许的目光。
然而,轮到提问环节,那两家与外媒关系密切的记者果然开始发难。
一名戴着金丝眼镜的男记者抢先问道:“陈博士,我是《东亚医学观察》的记者。”
“据我所知,跟随李会长前来的h国韩医大师们,对您的治疗方案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过于激进,风险巨大。您如何回应这种质疑?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您和您的中心是否做好了承担责任的准备?”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直接将内部学术分歧公开化,并暗指陈阳治疗方案风险高。
现场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李在荣脸色一沉,刚要开口,陈阳却用眼神制止了他。
陈阳面向那位记者,平静地道:“首先,任何针对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都必然存在风险。”
“规避风险的最好方法,并非因噎废食,而是基于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制定周密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随时调整。”
“其次,”
陈阳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台下脸色难看的崔成敏三人。
“关于治疗方案的不同见解,在医学界是常态,也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尊重每一位专家的意见,但最终的决策,需要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和对其最大利益的考量。”
“李洪明会长之前的病情危重,相信崔大师、姜大师、金大师三位也是有目共睹。目前会长病情的积极变化,是对当前治疗方案有效性的最好证明。”
陈阳并没有直接反驳崔成敏等人,而是用事实说话,将皮球又踢了回去,既维护了表面的和谐,又牢牢掌握了话语主动权。
那位记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