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转运本就困难,只要能在沿途设下几处埋伏,袭扰他们的粮道,便能迟滞其攻势。可谁去执行这袭扰任务?大哥的水师擅长水战,不擅山地奔袭;四川本地军队新败,士气低落,怕是难当此任。
\n
孟之继的目光落在襄樊西侧的武当山,那里山势险峻,林间小道密布,若是派一支精锐骑兵隐蔽其中,既能监视蒙古动向,又能随时袭扰其侧翼,岂不是两全其美?他伸手从沙盘旁拿起一支红色小旗,插在武当山南麓:“此处可设一哨,五百人足矣,需精于骑射,擅长山地作战,这不就是忠顺军前军步甲营干的活儿了吗?”
\n
可这还不够。蒙古人若在四川受阻,极有可能转头攻打京湖,襄樊作为京湖核心,必然首当其冲。七万忠顺军看似不少,但若分兵防御,怕是处处皆虚。他忽然想起前世看过的“弹性防御”理论——与其处处设防,不如集中力量,在关键节点形成拳头,待敌人露出破绽,再以雷霆之势反击。
\n
“襄阳城防坚固,可把忠顺军前军步甲营三万步兵驻守,由跟随义父多年的老副将赵勇统领,加固城垣,多备滚石箭矢。”孟之继又拿起一支黄旗,插在襄阳城内,“樊城地势较低,易攻难守,留忠顺军后军弩兵营一万兵马虚张声势,若蒙军来攻,不必死战,退守襄阳即可,把樊城变成空城,让他们占之无用。”
\n
剩下的忠顺军中军蛮族铁骑三万兵马,该如何调配?孟之继的手指在沙盘上快速移动,从襄樊到随州,再到荆门,一条无形的线路渐渐清晰。这三万人必须保持高度机动,时而佯攻随州,吸引蒙古注意力;时而驰援荆门,巩固侧翼;一旦四川那边传来战机,便能迅速沿汉水南下,经江陵入蜀,与大哥的水师形成夹击之势。
\n
“还得有一支奇兵。”孟之继的目光投向襄阳前面的信阳,那里是蒙古大军可能迂回途径的路线。他想起自己着手建制的那支秘密部队——隐卫。若是把他们交给王大用,安排隐蔽在信阳山林,待蒙古大军过境时,以火器袭扰,定能打乱其阵脚。
\n
思绪渐趋明朗,孟之继拿起笔,在羊皮纸上快速勾勒:
\n
其一,设武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