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n
他话音刚落,殿中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文臣微微颔首,显然认同史嵩之的说法。这些年战事不断,朝廷财政确实吃紧,节流的论调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
\n
但武将们的脸色却大多沉了下来。站在武将班列首位的,是四川制置使彭大雅。他刚从四川赶回临安,身上似乎还带着战场的风尘,铠甲虽已换下,一身青色公服却掩不住那股久经沙场的刚毅之气。听到史嵩之这番话,他浓眉微蹙,正要出列,身旁的淮东防务官余玠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低声道:“彭帅稍安,且听丞相说完。”
\n
余玠也是一脸不忿,他性子素来沉稳正直,若不是彭大雅在侧,自己怕是早已按捺不住。彭大雅看了他一眼,缓缓点头,目光却依旧锐利地投向史嵩之——他太清楚这位右丞相的心思了。
\n
那年年“据河守关”战略,收复三京最急之时,正是史嵩之在襄阳以“灾情严重”“需统筹兼顾”为由,拖延粮草转运,险些让数十万将士和百姓陷入绝境。若非大军将士拼死坚持,又得义民相助,自筹部分粮草,恐怕大军遭受更大的惨败。那件事,让史嵩之彻底得罪了整个武官集团,尤其是参与过收复的将士,对他早已是怨声载道。
\n
如今论功行赏,史嵩之搬出“国库空虚”的理由,明着是为朝廷节流,暗地里,恐怕是不想让孟家军的诸将因功受赏,从而扩大武官集团的势力。毕竟,孟家军在襄阳一战中功劳最大,若论功行赏,他们得到的封赏必然最为丰厚,地位也会更加稳固,这显然是一心想把持军政大权的史嵩之所不愿见到的。
\n
史嵩之似乎没察觉到武将们的不满,又接着说道:“譬如孟珙孟制置使,虽有守城之功,但身为统帅,调度本是分内之事,若因此便大加封赏,恐失公允。至于王虎臣、敖伟等将,虽有勇力,然不过是执行帅令,其功亦在孟制置使之下,若一一封赏,未免太过繁琐……”
\n
“丞相此言差矣!”
\n
一声洪亮的反驳打断了史嵩之的话。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武将班列中走出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