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这件事在甘泉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觉得刘满仓是在“离经叛道”,有人却觉得,这个知县,是真的把百姓当人看了。
\n
除了掏粪工,甘泉县还有一些衙役,属于“没有社区根基”的一类。他们大多是外乡人,为了谋生才来当衙役,薪水低,地位也不高,在本地没什么人脉,常常被人欺负。
\n
有个衙役叫周顺,是从邻县来的,为人老实本分。有一次,他奉命去催收一笔欠税,欠税的是个本地的小地主,不仅不交税,还找人把周顺打了一顿,反咬一口说周顺“敲诈勒索”。
\n
刘满仓查清了事情的真相,不仅严惩了那个小地主,还亲自去看望周顺,给他治伤,又在县衙里公开表扬了他的尽职尽责。周顺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更加死心塌地地为刘满仓办事。
\n
刘满仓知道,这些“牺牲消耗品”一样的人物,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有尊严,也有价值。他或许无法改变整个制度,但他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他们一点点尊重和公平。
\n
五、尾声:浮尘未散,仓禀犹存
\n
雍正七年,刘满仓在甘泉县已经当了四年知县。这四年里,他经历了旱灾,斗过了地主,扶持了工匠和商人,也为底层的贱役们争取过权益。甘泉县的面貌,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农民的赋税减轻了一些,工匠的手艺得到了更多认可,小商小贩的生意好做了一些,就连掏粪工的孩子,也能走进学堂了。
\n
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改变,都太微弱了。张地主依然是地方一霸,官僚体系的***依然存在,阶层的壁垒依然坚固。他这个七品知县,就像一粒浮尘,在这庞大的社会机器里,能掀起的波澜实在有限。
\n
这天,他又来到了文庙前的牌坊下。大成殿的铁马依旧在响,只是他的鬓角,已经有了几缕白发。一个随从走上前来,递给他一份公文:“大人,府里来了调令,调您去延安府任通判。”
\n
刘满仓接过公文,看了看,脸上没有太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